历史记录
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展望未来

1997年4月29日,《化学武器公约》(《化武公约》)生效,书写了新的历史。该《公约》是世界上首个规定在固定时间范围内消除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多边裁军协定。 

这一事件标志着裁军谈判会议和筹备委员会多年艰苦谈判达到了高潮,同时也标志着由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禁化武组织)领导的国际化学武器裁军制度的诞生。

禁化武组织致力于履行《公约》的任务,终止化学武器的研发、生产、储存、转让和使用;防止化学武器再次出现;确保消除现有的化学武器库存;通过这些做法使世界变得安全,免受化学战的威胁。

筹备委员会

1993年,在巴黎的各签署国明白,在建立一个有能力执行《化学武器公约》的国际组织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幸运的是,《公约》规定其生效时间为开放供签署后至少两年,而且仅在第65份批准书交存之日后第180天起生效。这就留下了一段时间,让准备工作得以进行。在当时的《巴黎决议》中,各签署国决定设立一个筹备委员会(PrepCom),其任务是为缔约国大会第一届会议进行必要的准备,并继续就《公约》谈判人员尚未解决的问题开展工作。1993年2月,筹备委员会在海牙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设立了临时技术秘书处。

1996年,在触发点举行的禁化武组织筹备委员会

触发点

匈牙利交存第65份批准书时,触发了《化学武器公约》生效的180天倒计时。 

1996年10月31日匈牙利成为第65个批准国时,《公约》的生效日期才被确定。根据要求,《公约》于180天后的1997年4月29日生效。此前四年,筹备委员会举行了16次会议,为未来组织的运作奠定了基础。

筹备委员会成功解决了其任务范围内的一些任务,其结果反映在其最终报告中。其主要成就包括解决了多项实质性的核查问题,建立了禁化武组织实验室和设备仓库,建立了视察员总体培训机制,招聘了视察员学员,做出了与禁化武组织新建总部大楼有关的各项安排,以及起草了众多文件,例如《总部协定》《工作人员条例》《财务条例》《健康和安全政策及条例》《保密政策》以及《媒体和公共事务政策》。筹备委员会还负责将其财产、职能和建议转让给禁化武组织。

以往的化学裁军努力

虽然像毒箭、砷烟雾和毒气这样的有毒化学品被用作战争工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它们的使用一向都与“不必要的残忍”和“不公平”等污名联系在一起,而这些都与“文明”作战的标准背道而驰。因此,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努力在许多早期裁军协定中占据了突出地位。

第一个限制化学武器使用的国际协定可追溯到1675年,当时法国和德国在斯特拉斯堡签署了一项禁止使用有毒子弹的协定。将近整整200年之后,1874年,诞生了第二个这样的协定,即《布鲁塞尔战争法规和惯例公约》。《布鲁塞尔公约》禁止使用毒物或有毒武器,禁止使用武器、射弹或材料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尽管该协定从未生效。

在19世纪结束前,出现了第三个协定。20世纪的化学裁军努力植根于1899年的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海牙公约》缔约国宣布同意“放弃使用唯一目的是扩散窒息性气体或有毒气体的射弹”。1907年的新的《海牙公约》重申了之前对使用毒物或有毒武器的禁令。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仍目睹了有毒化学品在战争中史无前例的使用,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普尔首次出现了化学武器大规模攻击。到战争结束时,共释放了大约12.42万吨的氯、芥子气和其他化学剂,9万多名士兵因接触这些化学剂而痛苦地死亡。近一百万人在战场上失明、毁容或受伤。

因接触芥子气而失明的英国士兵,1918年

因接触芥子气而失明的英国士兵,1918年

化学战的恐怖令世人感到震惊,由此推动在一战结束后谈判达成了一系列旨在防止其再度出现的国际文书,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通称为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然而,《日内瓦议定书》并不禁止研发、生产或持有化学武器,只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和细菌(生物)武器。此外,许多国家在签署协定时有所保留,允许它们对尚未加入该协议的国家使用化学武器,或在受到化学武器攻击时用化学武器还击。在《日内瓦议定书》生效后的几年里,其中一些缔约国撤销了保留,并接受了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的禁令。

20世纪上半叶,许多发达国家对化学武器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源。20世纪20和30年代,几个国家使用了化学武器,在30年代后期发现的威力强大的神经毒气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该领域的关注。所有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国都预计到了会发生大规模化学战;然而,化学武器从未在欧洲战场使用过,其背后的原因让历史学家至今仍在争论。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开始维持数万吨化学武器库存。

《化学武器公约》谈判

在二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对核战争的担忧,直到1968年日内瓦裁军会议开始讨论生物和化学武器时,化学武器才再次得到认真考虑。这些争论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形成了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WC)的缔结相对迅速,并于1972年开放供签署,但它缺乏核查措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强制其缔约国继续就化学武器进行谈判,目的是制定强制销毁这些武器的措施,并禁止其研发、生产和储存,这对于随后禁止化学武器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化学武器公约》的谈判花费了更长时间,随着政治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变化带来的突破断断续续地取得进展。1980年,裁军谈判会议成立了一个化学武器特设工作组。四年后,该小组被分配了一项任务——详细说明禁止化学武器将包括的内容,从而形成了每年更新一次的《化学武器公约》临时“滚动案文”。20世纪80年代后期超级大国关系的改善,1988年对伊拉克哈拉布加的化学攻击,海湾战争期间对化学战威胁的宣传,以及美国和苏联之间关于销毁其大部分化学武器库存并停止进一步生产化学武器的双边协定的宣布,都推动了《公约》谈判。

尽管取得了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些国家希望化学裁军与核裁军进展挂钩。另一些国家则希望增加为防御化学攻击提供援助的规定。《公约》给予化学品自由贸易的支持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关切。许多人担心《公约》核查制度的侵入性,尤其是其质疑核查。美国坚持保留在遭到化学武器攻击时使用化学武器进行报复的权利,直到谈判的最后阶段才放弃这一立场。障碍被逐个排除,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巴黎签署《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1992年,裁军谈判会议正式通过了《公约》草案。联合国大会请求联合国秘书长(《公约》的保存人)于1993年1月13日在巴黎开放签署。在为期三天的巴黎签署会议上,130个国家签署了《公约》,体现了对国际军控条约的空前支持。

禁化武组织

根据《公约》规定,禁化武组织由三个主要机构组成: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技术秘书处。这三个机构在诞生伊始就面临着繁重的工作议程。

缔约国大会由《公约》所有缔约国的代表组成,于《化学武器公约》生效一周后的1997年5月6日举行首届会议。

CSP 1

CSP-1

首届缔约国大会于1997年5月6日召开。

大会立即开始审议《公约》赋予其管辖权的事项、筹备委员会提出的各项建议和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它选举了执行理事会成员,并任命巴西的何塞·毛里西奥·布斯塔尼(José Mauricio Bustani)为禁化武组织第一任总干事。此外,还选出了该组织的一个附属机构——保密委员会的成员。大会的许多其他决定反映了筹备委员会的建议。决定把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全体委员会(也由所有缔约国的代表组成)。大会在1997年12月的第二届会议上继续开展工作,指示总干事设立科学咨询委员会,审议转换化学武器生产设施的请求,并作出了若干其他决定。

与此同时,执行理事会和技术秘书处开始履行各自的职责。执行理事会在1997年举行了七届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化学武器销毁设施(CWDF)过渡核查安排和关于《化学武器公约》附表1所列有潜在武器用途的化学品生产车间的设施协定。

技术秘书处开始处理缔约国的最初宣布,并开始开展视察活动。出于必要性,早期视察主要在和化学武器有关的设施中进行,其中许多设施需要在具体期限前进行视察,以满足《公约》的条件。销毁化学武器也需要进行现场视察。禁化武组织进行的视察数量很快就达到了数千次,而且视察的效率为该组织赢得了专业性和公正性的声誉。

通过这种方式,《化学武器公约》的核查制度也开始运作。与化学武器和两用化学品生产有关的宣布为组织随后的确认提供了基线数据。视察是核查宣布内容的主要手段,发生在和化学武器相关的设施和工业设施中。根据《公约》的保密条款,应向缔约国传播宣布和视察的数据,以提高透明度,树立对该制度的效力的信心。

简言之,禁化武组织是一个新型的负责裁军和不扩散等事务的基于条约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它具有核查遵守情况和纠正任何可能的违约行为所必需的公正机制。2013年,禁化武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为消除化学武器所作的诸多努力。2017年,禁化武组织举行了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